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公司或任何个人持仓,仅作为思考记录,不构成投资意见,股市有风险,入市要慎重。
虽然过去的大半年经历了多种煎熬,由于我个人比较忙,所以最近两个月我很少更新我的公众号,乃至很多读者在阴跌情况下频频给我留言,让我写一些东西和思路。
那么我就用这篇《投资可以预见的未来》给大家一个交代,从过往历史上看我预见的事情最终会以我无法预料的结果兑现,例如原油是由于俄乌战争冲上了130元/桶,我们通过回顾过往四年我预见的事情,大家会发现很多事情是提前很久就能看到,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兑现,这不是我的神奇,而是周金涛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放到长波周期下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长周期能预见的事情会给人增加很多烦恼,因为一定会提前预判,导致自己和其他人是相反的,甚至是极端的孤独,这就是投资。未来可以预见,因为人性不变,那么我预见的未来注定会到来,节奏上错了,不代表方向错了,最可怕的就是方向错误,那么将是万劫不复。
目录
一、我们研判对的点
1、2018.01.23《牛市?恍惚有些4000点牛市起点的感觉——迎接激烈动荡的2018年冰与火之歌》
2、2018.1.01《识大势、得大体、明是非、辩细节——2017年总结回顾(得失篇)》
3、2018.1.1《以桐昆股份为例的大炼化行业分析》
4、2018.03.08《世界的萧条、中国的繁荣》
5、2018.10.16《我在寒冷的冬天等待不远处的春天》
6、2019.03.30《走向繁荣》——史诗级牛市
7、2019.05.20《贸易战不影响中国的繁荣》
8、2019.11 当CPI达到4.4的时候,讨论中国的滞涨
9、2020.02.02《我们也许给与短期疫情较高的恐慌权重》
10、2020.03.15——大宗品的牛市
11、2020.06.30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投资的范式转移》
12、2021.04.03《周期注定的通胀和美国的滞涨》
13、美股的大顶
14、2021.12——美国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苗头,政治博弈高发期
二、我们研判错的地方
1、我们认为指数级别会在2020年展开
2、对于低估值策略坚持的错误——同时也在高位减仓
3、没有预料到新冠爆发
4、全球做基建(以工代赈)还没出现
5、美元指数的趋势性贬值
6、黄金的上涨
7、2021.12——大鹏一日同风起
8、由于保守,没有赚到应该赚到的钱
三、投资可以预见的未来
1、市场上随时充满着各种逻辑和流言,他们不会为自己的言论买单
2、说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流量和名气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3、未来可预见,而不可预测
4、要投资可预见的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5、预见基础上控制回撤、坚韧、等待
四、总结
前言
有一种说法,“未来不可测,投资是面对不确定性”,这话说的对,说的也不对,就看如何理解。因为所有的投资方式都是建立在眼前情况根据经验进行外推,在概率上达到未来大概率实现,所谓的面对不确定性,是指达不到预期兑现如何应对和风控的问题。投资本质上讲的还是预测未来,并做相应的风控。我们将在以下的部分来回溯我们过去五年的预测和应对,讲解我们理解的“投资可预见的未来”。我是在2017年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宏观和策略的框架,同时看到了未来大的趋势,虽然最近几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历史,见到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至今大的趋势一直在我的那个框架内运行,没有超越太多。我的这个框架来自于周金涛的框架,如果说我最受益的宏观经济学家,那么无疑是周金涛先生,他的睿智和聪慧,是我辈学习的典范,我仅仅是站在他的肩膀上多看了一眼未来的世界。我们从我开始写公众号开始回顾我的研判历程,我们的回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回顾我们对的事情,一部分我也把我们错的拿出来讲,重要的是前后对比看背后的逻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如果不能找到错误所在,那么将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
一、我们研判对的事情
这是在2018年1月份,指数18根阳线,仅一根阴线的逼空行情下我写的文章,当时近乎所有的媒体和券商研究所都在说牛市,甚至某业策略首席喊出来“核心资产新牛市”的标签式口号。而我当时的策略框架看得很清楚,2018年一定是一场熊市,要跌得很惨,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并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我留了一个尾巴,“预计年末或者2019年年初我们将见到一个重要的低点,这个低点堪比998级别”。事后证明,我年初的研判近乎都对了,2018年就是一个熊市,贸易战的开始和去杠杆政策成为当时的背锅侠,乃至现在一些我认识的几百亿私募的合伙人还在用“贸易战”这个黑天鹅解释当年自己的亏损,我觉得这是陷入为自己开脱的选择性偏差,因为即使是没有贸易战当年也会跌,自己赚钱了就是天下唯我独尊,亏钱了就是各种黑天鹅?在2018年4月给长江证券研究所做全所培训的时候,我也在跟他们讲这个事情,我当时把这一轮牛市的主角定义为“传统+周期”,关于“传统+周期”的细节,等市场走出来之后我再跟大家细讲这个内容,也许明年这个时候我会详细披露这里面包含的板块和意义,至少煤炭是已经走出来了(下文会讲煤炭的投资)。这一篇文章我写了十余个行业的分析和点评(这些行业分析我也放在我的《投资思维的边界》一书中),这些行业的分析点评绝大部分内容,经历了5年时间检验,现在看依然是对的,也有一些是错的,例如对地产的点评就是错的(我们后面再提这个事情)。我把里面的内容分段放在雪球上,其中写家电的一段,我记忆犹新,“在家电行业里面,格力的发展是不如美的,美的能称为组织型公司,格力只能称为平台型公司,2017年是这两个公司未来几年的高点。老板电器将走下神坛”。由于和大众的认知偏差太大,雪球上一帮人在帖子后面喷我,鉴于我脸皮薄,脆弱的自尊心,我从雪球退出,再也没有玩雪球了。这篇文章的完成是在2017年10月份,当时很多人还在桐昆、荣盛石化等讲炼化如何赚钱,我用了一套全新的思路做了成本研究对比,这套思路随后在一些化工研究员的分析报告中出现,乃至我给桐昆未来5年的估值上限和下限,这个估值的上下限,市场经历了5年的验证,近乎完美,除了在2021年1月份公募主导的那场泡沫中超越了我估值上限20%,其余时间上下限的吻合仅差5%以内。这篇文章给予我的一个粉丝触动极大(某券商的化工首席),他跟我说:“孙哥,桐昆这个公司我太熟悉了,从供应商到贸易商和下游,还有公司的高管我们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这篇文章的一些逻辑我肯定不赞同,但是最后的结论和估值就是沿着你说的走,太神奇了”。而我只是认为有个超级大资金拿着我的这个估值在做买卖价差,这个世界没有神仙,神仙只会招来天妒。基金经理在这个市场上如果不能理解估值和确定公司合理的价值,那么他和猴子投飞镖没什么区别,全凭八字好不好。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标签,甚至成为我第二本书的名称。在当时出版社老师还特意问我“世界都萧条了,凭什么能是中国的繁荣”。我当时能写出这样的题目,尤其是在熊市情况下,是因为我看到了全球未来十年是一个比烂的时代。在罗斯托的工业化进程、达里奥的国家生命周期的框架下,结合周金涛先生的康波周期,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情况基本已经是能看到,比烂时代下,一个保持完整工业化程度的国度,是世界生产的脊梁,同时也是这个时期最为平稳的国度,那么可以称为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开始走近了现实,虽然我们国内也是问题多多,但是对比全球貌似中国的风景也许会好一些。虽然很多人各种悲观,但是他们悲观的理由很多是自我主观臆断,甚至理论基础都是错的。人为什么总会有悲观呢?“民心无常,为利释怀”,很多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后的情绪宣泄。这是在2018年10月16日那时候写的一系列内容,因为当天跌到了2449,距离2019年1月4日的2440最低点只有9个点偏差。因为在当时我的风险溢价指数显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所以我才在公众号上说出我的结论。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底部区域到了,人生再一次的财富分配机会来临了”。当然我当时的想法有一些错误,我认为这场牛市会很快的起来,因为社会的可投资资金十分充裕,但是事实上,我猜对了开头没有猜对结果,社会的资金确实很多,在过去3年时间借道公募和私募流入股票市场有接近8万亿的资金,结果这些资金消耗在几大泡沫里面(消费、医药、互联网、新能源、5G、半导体)整体上亏损至少20%以上。在2018年下半年,市场上流传甚广 “洗洗睡吧”、“假如帝国的黄昏”、“在祖先的大地上流浪”、“中国制造业转移”、“贸易战必输”等等悲观言论。金融圈全面的悲观,我当时戏言“为什么悲观,不就是自己股票跌了这点破事吗”。事后回头看,这句戏言成了调侃我们这些人的一句真理,金融圈的悲观往往都是来自股票跌了后的情绪发泄,而当时种种流传甚广言论除了制造悲观情绪,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贩卖焦虑毫无用处。资管者亏钱的时候都会从宏观上找原因和开脱,赚钱了永远都是自己如何的好。在随后的2个月时间,我写了有近10万字内容,从熊市的源头、大家为什么亏钱、国家债务对比(多个国家80年数据)、居民债务对比、企业债务对比、贸易战前世今生等一些列问题展开讨论。而一切的目的仅有一个——从宏观层面反驳当时的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用的数据、理论基础都是错的,市场2500左右就是底部。(相应内容大体都放到《中国的繁荣》一书中)。6、2019.03.30《走向繁荣》——史诗级牛市这个时候市场已经开始了第一波上涨,鉴于当时某宏观咪蒙在那里大谈特谈只是反弹,我借用了周金涛先生十六年前文章的题目,写出了《走向繁荣》的系列文章,并在随后的4月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系列文章创作,这系列文章在周金涛、罗斯托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详细划分,并列出系列的数据作为划分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全球过去100年时间进入工业化序列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相应宏观经济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在目前纷杂的宏观背景下有的已经兑现(工业化起飞到成熟阶段必然会有一次债务危机作为重要的划分),有的开始展现(经济增速下移、社会进入资产荒),有的会在未来进一步展开,工业化进程讲的系列宏观经济特征奠定了未来近二十年的宏观体系框架,能让我们透过繁杂的宏观现象去看清经济的本质内容(相应内容大体都放到《中国的繁荣》一书中)。在工业化成熟阶段很典型一个特征就是史诗级牛市,本来在2020年7月份有可能掀起一番比较大的指数行情,但是由于一些超大资金的阻挠作用,最后把资金都消耗到几大泡沫中。很多人都知道我的这个观点,甚至我自己也认为史诗级牛市会在2022年启动,但是还是没有出现,甚至又阴跌到这些金融从业者又开始怀疑国运了。我将在后面的篇幅来阐述为什么今年没有启动,但是我们还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满仓不动守住回撤下限。价值只会迟到,而不会不来,对于大周期级别,节奏很难猜测了,方向错误最为可怕。从2018年开启的贸易战,在宏观研究中是可以预见而不能预测的事情,因为是百年、五十年两个大周期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但是却不能准确预测是在哪一年出现,但是并不会影响追赶国的崛起和工业化带来的制造业红利。然而这么浅显的道理在金融圈却经历了多次起伏和兴衰,股市杀跌的时候又都回到这个问题上,开始为自己找各种辩解的理由。2019年5月份的杀跌,一帮为了吸引流量的野生宏观经济学专家又开始了贸易战的各种鬼故事,然而经历了四年时间,当时的种种问题现在还是问题吗?
- 海外资金撤出?除了一级股权市场上由于泡沫原因频频受伤而带来的投资回撤,FDI投资又创历史新高,甚至今年3季度德国系列工业巨头急吼吼的到中国投资设厂。在2022年美元指数大涨吸引资金回流的时候,在3月和最近的流出情况下,北上资金累计买入又创了新高。
- 制造业出逃,回流美国?至今也看不到这样的迹象,连美国十分着急的想把台积电的制造环节弄回到美国生产,现在都做不到,而三星也只是承诺计划到美国建厂,完全是口头支票。
- 东南亚会抢走中国的订单?一旦股市杀跌,这个鬼故事就开始演绎,2022年4月份杀跌时候,各种“越吹”又开始吹中国制造业外流,东盟十国抢中国生意,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这些仅仅是情绪宣泄,因为作为东南亚各国已经和中国形成了互助关系,他们在中国制造业外溢的经济效果,和70年代日本制造业外溢流入到亚洲四小龙一样的过程(制造业外溢的特征: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距离港口近有一定基建基础的强权型国家)。尤其是吹越南的这些自媒体,我觉得简直是侮辱人的智商,一个国家一年的GDP仅是一个深圳的GDP,出口额总额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还是无根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基建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抢一个产业链完整的大国的生意,玩笑开得有些大了。这个感觉有点类似中小型的地方企业去抢世界500强的生意(如果还一定要说抢中国生意,我也无话可说,因为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吵,整个东南亚地区都不具备工业化的基本三要素,只是中国产能的互补产业集群的一部分)。
- 技术封锁?在世界经济史上,只要进入工业化序列,就没有因为技术封锁而停止工业化进程的先例,反而更会促进被封锁国的技术进步。而我们过去二十余年的技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GE中国从开始叶轮机、风电、航空几大业务,现在只剩下一个航空在支撑。
我在2019年5-8月份之间是奋力急呼这些广为流传的,但是却不符合现实的谬论,甚至在某风的中期论坛上嘉宾我也在讲这些,和他们的刘首席唱的对台戏。
然而这些也许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基金经理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解释当前涨跌的理由,这个理由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听着舒服、能满足自己就好。8、2019.11 当CPI达到4.4的时候,讨论中国的滞胀当时我对滞胀的话题比较反感,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甚至很多人喊出来“通胀无牛市”。这是十分错误的结论,因为历史上中美两国的牛市往往是和CPI一起走高的。况且当时的CPI走高完全是来自猪周期的价格带动,远远达不到所谓的滞胀。经济学上用美林时钟划分有一个滞胀环节,这个更多反应的是库存周期的被动累库存周期,而“滞胀”这个词是不能随意用的,因为这是康波萧条期主导国的专有名词,是一个维持长达十年的特殊经济现象,如果主导国不能利用新的科技技术重新再一次工业化,那么将会对其造成极其大的伤害。所有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通胀和中国的滞胀问题,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随后我在12月份的来年《十大预测》中就写了“通胀不是核心问题”这样的论述。那是在爆发新冠疫情开盘前一天我写的内容,当时按照极度恐慌情况算的指数极限是2700点,而后仅仅是一瞬间达到了这样的低点,即使到了美股天天熔断这种史诗级世界末日跌法的时候,也仅仅维持两天,市场先生有的时候聪明的令人发指,在某个范围区域,总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市场托起来。我记得当时跟一个客户在聊,他近乎是在最低点砍的仓位,如果他拿到后面会赚不少,当时他还跟我讨论疫情对我们影响有多重,市场一时半会好不了。我当时是坚信市场估值足够低,社会钱足够多,最后证明我是对的。市场的钱确实足够多,只是进入的钱只有少数最终是赚钱收场,绝大部分都被埋在了里面。随后我在2020年3月24日跌到最深的地方写了《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给予了我的客户和粉丝们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不要纠结于短期的几个点的涨跌幅,要想到后面的情况。这些分别都看对了半年的节奏,但是距离我要的大周期运行结果还差了不少,顶多算是局部的胜利,而不是整体战役的胜利。

这是我在2020年3月被邀请中泰证券周期策略会上发言的PPT内容(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公开路面演讲),当时正是沙特开启原油价格战时期,鉴于周金涛先生生前对大宗品的阐述,“一波三折”、“康波周期萧条期开端以大宗品牛市作为开端”,当时我直接提出来大宗品正在以某一个形式形成最低点,两年后会冲上100美元。有些粉丝把我列为天王之后康波研究继承者,我是不认可的,因为我不是康波研究的继承者,我只是在用我的通俗话术表达了天王没有细说的内容,只是周金涛先生的细节逻辑的阐述者,替他把没有详细说的事情用大家能懂的逻辑阐述出来,仅仅是做了一小步工作,没资格继承。在每年的十大预测里面我都会阐述下大宗品的情况,在我的框架里面,大宗品的牛市是要维持3~4年,在这样的基础下,我随后计算出了动力煤1000元/吨、原油110美元/桶的年度均价,而后我们重仓了煤炭股,经过两次大波段调整,单个股收益甚至达到6倍,到2022年2季度以后,煤炭股的投资已经激不起我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市场上大部分人是不相信大宗品价格会上涨的,因为受上一轮大宗品需求攀升影响,都认为未来需求不高,不会支撑大宗品价格的上涨,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需求增速下降会导致大宗品价格进入新的熊市,包括那个有名的宏观咪蒙,乃至到2022年2季度市场上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样也可以维持价格高位,甚至还有人说出来“煤炭是消费股”这种荒谬的言论。而我在2019年9月份在公众号上写过一个小notes(《我们对周期一些错误的认知》),在这篇小notes里面我回顾了70年周期品运行规律发现,在一个康波周期中有四次大宗品的价格上涨,而只有在繁荣期是由需求驱动,其余的三次都是由供给驱动,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结论显然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是错的,错的离谱,只要用WIND多做一些数据就会明白这些的错误,但是我就好奇,为什么大家就没有去做这样的数据。在这一篇小的notes里面,我直接阐述了科技、消费、医药的泡沫和一些大的投资范式转移,里面包括“科技创新寒冬、PE的冰川纪”、“小市值策略失效”、“消费医药策略拐点”、“科技互联网企业大企业病(当时表述还比较委婉,没有直接阐述科技龙头之死)”,在这个时期我用美国股市80年的行业板块涨跌幅、日本股市50年各个板块涨跌幅数据结合100年商业史,验证了我的这些结论,由于这个课题涉及到我核心框架和策略,至今也没有几个人看过这个报告,也许再过多年我会跟随我的投资笔记一起放出来吧。在《百年商业史回顾》这篇回顾的指引下,我在2020年下半年都没有买消费、医药、互联网科技龙头,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有可能涨,但是绝对会是最后一个顶,拿着这些东西,任何一个调整我都睡不好觉,但是我还是低估了市场参与主体的贪婪,高估了他们的理性,他们竟然用暴力的方式完成这些板块的冲顶,那么注定着就是漂亮50破灭后的悲剧。2021年1月份很多基金经理兴高采烈告诉我这些公司多好,消费医药科技是长久的投资主体,类似永动机一样,我当时十分的无语。事实证明投资的世界中不存在永动机,三大泡沫集体见顶,恒瑞医药用DDM算30年现金流价值150元的基金经理迎来了从96元/股跌到26元/股的悲惨命运,长春高新、爱尔眼科纷纷走下神坛,只剩下CXO到2021年4季度才走下神坛,泡沫的回归是惨烈的,乃至有了葛兰1300亿回撤40%的悲惨案例。更为惨不忍睹的是互联网科技股,以更为惨烈的方式完成其价值回归,当年喊出“香港科技股”的某业首席策略是不会为这个事情买单的,他依然会拿着他的高薪(研究只是个工作),同时“冲过香江去,争夺定价权”大字报口号,使得公募基金携带着大量无知的散户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资金南下被埋的悲惨经历,无耻宣言像病毒一样流传,让每个投资者都深信不疑,但是这些无耻宣言大字报的制造者不会为每一笔亏损买单,甚至还奠定了他们各种流量话题,成为当红人物。而在下跌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互联网的基金经理永远都是铆足劲头的抄底,只是这个底越来越低,乃至开始上升到政治层面的抱怨。谁说人终将为自己的无知买单?他们可以让基民买单。我能躲开这种大规模的回撤,也不是因为我当时知道会是这个结局,而是在安全性、未来收益弹性的角度,这些板块不值得我去投资,我能看到的他们的未来虽然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但是“我如果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地方死去,我一定不去那里”,我选择了避让,没有去赚那些泡沫,而到了2021年1月份,市场上大部分人开始狂热的追逐,我第一次对资管行业这个整体产生了新的认知,“傲慢、无知、贪婪、自私、冷血、毫无道德感”,我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被羞辱,唯一的感慨就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造路无人埋”。而我这个时候还在跟煤炭股和周期股做奋斗抗争,5.8元/股的潞安环能还能跌到5.1元/股,还是我第一大重仓,因为我算潞安环能的利润是140亿,竟然只有180亿的市值。随着泡沫的演化,我开始降低其他持仓,做了我2021年的第一次减仓,但是煤炭股是真心没舍得减仓,甚至还加其他煤炭股,在随后的半年,煤炭股给与我相当大的回报。这个过程是极其的艰难和痛苦,后来我也跟别人坦言,如果我没有多套系统的支撑,我恐怕也撑不过这个过程。我是金融圈最早说美国通胀的,2020年12月份“通胀开始走在路上,两年(2022年)我们会看到真正的通胀,也就是滞胀”,在2020年3月份中泰证券的周期论坛上我也做了这方面的阐述。在2021年4月份,我认为各种条件成熟,2022年7月份之后通胀开始攀升,所以我发了《周期注定的通胀和美国的滞胀》。这一篇文章只有4000多的阅读量,但是我却认为这是我的一篇杰作,因为我在这篇文章里面用百年各个国家的通胀案例总结出引发通胀的核心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推导和延伸,推导出主导国的通胀和滞胀,也就解释了周金涛先生“康波萧条期开端是以通胀为开局”的论断。当站在2022年2季度,开始讨论通胀也许对投资没有太大的附加值和意义,或者只能赚点小钱,因为主要的通胀幅度已经完成,未来会有一个回落过程(CPI的数字游戏,而美国的第二次通胀要到明年下半年之后才能起来),这个思维只是霍华德·马克思投资思维里面的第一层思维——阐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用联储加息解决通胀这个问题也是属于第一层思维,美联储加息的坚决和猛烈更多是为了缓和美元的贬值(我甚至在2022年8月份和客户分享的时候也在等着美国经济数据变坏,美联储转向,现在我才明白我多么的幼稚,美联储降息是要到逼不得已才会做,我们留在后面再继续阐述这个话题)。关于美国滞胀这种极其大的宏观变量,也是我在2017年能推导出来的一个结果(关于滞胀模型,我也写到书里面),而且将是维持多年的一个重大变量,之后的世界对我来说也许是超纲了,毕竟我只是个炒股票的投机者。到了2022年年中,市场上很多人才反应过来美股貌似不是调整这么简单的事情,然而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必然,从2021年年初我就在准备这个大顶,由于各个资产的协调性问题,我还希望是在2022年2月份中美一起砸一个深坑(A股跌到3000),所以在2022年2月18日份我写了一篇《一场周期中注定的泡沫和泡沫破裂》。我选取了其中两段放到如下:



我猜对了开头,没有猜对过程,2021年2月份美股没有下杀,A股也就跌得不深,所以注定了2021年的一个长期震荡市。那么我就把时间点推移到3季度,从8月份开始我天天在看着美股的杀跌,甚至都魔怔了,我妻子问我家3岁的小娃:“爸爸看手机是什么样?”他拿过手机,皱紧了眉头,比划两下:“怎么又涨了”。
最终11月份终于确定了那个顶部,随即我在2021年11月23日写下了《美股下跌给A股带来新动力》,“美股不死,A股不起”,结果是美股没死透,A股跌了15%。我在2021年全年都在跟人讲美股今年要见一个大顶,是一个级别很大的一个顶,大家都跟傻子一样看着我,甚至2022年7月份去上海还有人拿这个事情嘲笑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然而这个是没办法,因为我是希望把我看到的未来告诉别人,让他人也能防范风险,但是却不利于交朋友,因为大家只会看眼前东西,而不在乎未来是不是发生。14、2021.12——美国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苗头,政治博弈高发期这是我写在我去年十大预测中的内容,因为从国家生命周期、国别的货币周期、长债务周期、世界秩序变化交替周期等多个周期角度都能看到美元未来的一个贬值。但是由于美国走向了金融资本国家,利用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维持自己的生活,而金融资本国家有一个必然的要素——不断吃进新的资本,所以为了延缓自己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和再一次危机的爆发,那么一定会采用激进的方式来维护美元的霸权,那么一定会进入政治博弈高发期。

(摘自2022年十大预测)
但是我是真没有想到美国会向最亲密的战友——欧洲动刀,是要把欧洲搞乱然后制造大量资金回流美国达到吃进新的资本完成资产的接盘。俄乌战争、美联储暴力加息、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等等,一切的目的就是保持强势美元,从欧洲、日本吸血。
- 俄乌战争:我们不去讨论俄乌战争的争议性与否,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正义,只有拳头和利益。俄乌战争的发动最大受益者就是美国,制造骚乱强化美元、卖给欧洲能源赚取利润、遏制俄罗斯、为中期大选拉选票,一箭多雕,连我这个小投机者都看到这些事情,为啥不干?1999年欧元成立,美国带领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欧盟出钱从美国本土运兵,直接把欧盟赤字率打到上限,导致了美元指数连续强势,加剧了互联网泡沫,狠狠的割了一把欧洲资金的韭菜。

- 美联储暴力加息:我曾经一路还天真的认为美联储不敢暴力加息,因为对于一个30万亿国债,加息到4%,每年接近一半的财政用来支付利息,资产价格绝对承受不了直接崩盘,直接带动美国国民养老金账户全面的受损。
- 达里奥在他的书里里面写的很清楚,“国家生命周期第5阶段末期,政府会在货币贬值后转为降息,因为承受不了经济的下滑”。
- 不是因为经济坏而降息,而是要等到贬值出现后,再怎么反抗都无力了,才会降息。美联储的暴力加息目的是什么?是通胀?绝对不是,他们还在努力的维持美元强势,希望能从其他地方吸血接盘,维持住资产价格,这是政治阳谋——以通胀之名,行金融掠夺之实。美联储是全球央行的敌人,都把欧洲和日本逼到了死路,联合国也看不下去,站出来说话,希望美联储停止加息。
- 北溪天然气管道破裂:到底是谁干的?我们恐怕没有定论,但是最受益的是美国,为了卖给欧盟天然气,北美大陆钻井平台增加了200多台,就是为了多产页岩气,彻底掐断了德国和俄罗斯的联系,连个念想都不给留。如果说以上是阳谋,这个就是下三滥的手段。
整个过程谁最受伤?德国,毋庸置疑是德国,默克尔刚卸任没多久,她十五年时间打下的基业就被左翼全败光了。其次就是欧盟,失去了德国生产的主心骨,那么整体的财政和负债都要受到巨大的打击。
今年的怪状不得不感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冷酷和自私——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最亲密的战友。欧盟被坑的这么惨,后面怎么办?砸锅卖铁支持美债(3年时间唯一买美债的就是欧盟),还被坑。回顾完我们正确的事情,那么就要回顾我们的错误,不能一讲投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没有败走麦城的事儿,我们不是神仙,尤其是A股这种专治不服的市场,痛苦是常态,高兴是非常态,如果特别高兴了,那就要迎接极端痛苦的时刻,所以我的好友们都知道,我总爱讲自己的痛苦经历,关于赚钱的事情只是额外话题,只有聊错误才能想起来自己还有不足,自己想着如何弥补。这是我最开始错的地方,在2021年年终总结已经总结和阐述过这个问题,这个是在2018年就犯下的错误。应该说我是错了一半,从基础逻辑讲,确实如同我讲的资产荒,才有了公募、私募获得8万亿的增量资金,在2020年7月份是有望形成指数级别牛市的,但是因为一个看不见的手利用资金优势,死死的压抑了指数的上涨。在2021年3月份之前我的持仓中有大量的低估值策略,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仓位占比比较高,这是我很大的一个错误,这个也是上一个错误的延伸,我在去年的年度总结也写了这个问题。如果说我最为满意的地方的投资,就是我能在2021年3月份对地产做全面的止损,一个我拿了接近5年的板块,克服了种种困难,但是当嗅到风险时候,义无反顾地做了减仓,这个代表着纠错机制还保持良好,因为大家知道,如果能坚持5年的持仓,那么做减仓动作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可以犯错,但是不能带来大的损伤。减仓后的万科从30元/股跌到了14元/股,煤炭给我5倍涨幅对我的意义都不及万科的这次减仓。新冠疫情爆发也完成了周金涛先生生前预期的“万劫不复之年”,在康波的所有划分中唯有萧条期划分是来自大的宏观冲击,也就是先生生前讲的“万劫不复”。我在2018年通过各种研究去寻找这个爆发因素,美国的居民、企业、金融、国家等债务链条出发去寻找蛛丝马迹去看这个冲击,但是找不到相应的危机爆发点。又开始对原油通胀做详细的研究去寻找相应的链条,但是依然没有找到原油直接冲击100的理由,而2020年3月份全球疫情爆发彻底点燃了这个链条,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历次康波周期萧条期转化唯有这一次是以传染病方式展开。所以我在2020年3月份中泰周期论坛上直接提出来“长波周期波动开始了”,大宗品的牛市、投资上的范式转移(风格变化)、美国式微、主导国的滞胀、国际政治博弈高发期等等一起都在前面等着我们,这是周期的力量,而不会以个人意愿作为转移。2021年1月15日《全球再工业化过程中的建筑行业——新时代的全球基建行为》,我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这个欧美体系要做以工代赈的措施,在2018年就能看到美国未来危机模式一定是货币主义的总结,开始走向MMT,进行大量债务货币化的情况,是“美国调控财政部化”。救助经济要分为五步走“救股市、救金融企业、救企业、中短期救民生、长期救民生”,已经走了四步,就差最后一步,而这个最后一步将在不远的将来推出。在达里奥的《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有充分的数据和推演来表明美元指数的贬值,国际储备货币在国家进行债务货币化的十五年到十八年后进行一次大的贬值,在国家生命周期第五个阶段末期会出现一次大的本国货币贬值,在康波周期萧条期,主导国货币都会进行一次贬值。所有的周期理论和历史规律都指向了这个问题,那么去年我把这个时间点指向了3月份,但是我还是忽略了美国的政治霸权和美国执政者的良心(国际关系最没用的就是良心),“队友祭天,法力无边”,那么我错了,这个是我错的比较大的一个问题,节奏上完全的错误,但是我不认为方向上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作为一个靠吸收他国金融资产来弥补自己亏空的国家,一旦自己的窟窿补不上,那么反噬也会很凶。黄金我讲过很多次,原来认为是2021年7月份美国通胀启动,黄金领先3个月开始,但是又是错的,在强势美元压制下,一直到2022年10月份都没有走出像样的行情,我持有的黄金仓位也没有给我贡献多大的正收益。我看好黄金的核心逻辑点就是美元的走弱,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这是长波周期这个阶段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美元指数是黄金的核心指标。我在去年年末对今年很多大类资产走势都是建立在美元3月份走弱的基础上,那么A股的这个风就是美元走弱,国际资本大流动的开始,海外资金对中国股市定价权有着很高的作用,从2020年至今已经显示了这种作用,2020年海外资金一直大幅度流入,2022年北上资金一旦流出市场就跌,流入市场就涨,呈现完全的正相关性,国内掌握大资金量的公募基金已经完全的散户化,只会跟随和抱团,不可能发起什么像样的行情,只有海外资金流入才能改变这个僵局。因为海外资金的风没有吹起来,那么A股的这个大鹏就只能在隔离区等待救援。但是认为能跌很多的,那也是认不清大势的自相情愿,3000点能不能破都不重要,去年我预估的底部极限是3100,那么这就是底部区域,随时等着风来。猪周期:在2018年我是很早提猪周期,也是最早买猪周期股票的,包括在我的《投资思维的边界》一书中是以牧原作为分析案例,讲解我如何看2021年到2500亿市值的,但是到了3500亿以上市值时候跟我说牧原股份多好,那是侮辱我。因为我一般不参与大泡沫,不去为最后的30%把自己陷入被动。下一轮没有猪周期,再有猪周期的话要等到2027年以后。白酒:茅台的最高市值我在2017年就算出来过——3.6万亿~4万亿,这还是在市场极端上涨全面型大牛市的情况下,然后在2021年3月份达到了3.3万亿市值。《投资思维的边界》对于白酒后周期的表现说的比较清楚,后续也都是沿着我当时表述演化的。新能源:我也就懒得说了,从2021年3季度开始吹捧新能源的也许对风险意识并不是那么的强。从那个时候起注定这个板块就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按照新能源个股的商业模式,根本不可能值这么高估值,不要讲那么多逻辑,因为那些逻辑只是故事,故事投资学的一种,历史上二级市场参与者讲的神话故事还少吗?兑现了多少呢?每次泡沫都会编出多种神话故事来助攻,二级金融圈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要么是神话故事,要么是鬼故事。在投资的世界中估值一定最终战胜逻辑,时间的问题。这些里面标的很多我都能赚到钱,但是由于自己的偏执(也许是属于自己的一个坑吧),我已经充分反思过,这些情况综合下来,我在过去至少少赚50%的收益。所以这个也促进我进一步的投资升华,从个股基金经理到组合的转变。什么是组合?是即使我预判的事情没有出现,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对我的伤害也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能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安全,并能在之市场上涨后跟得上指数——熊市少亏钱,牛市多赚钱。在回顾过去四年的重要情况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几个问题:1、市场上随时充满着各种逻辑和流言,他们不会为自己的言论买单回想起来这些年见过的多种错误的逻辑和谬论,除了情绪宣泄,真正有多少人预测对了,不用节奏预测对,哪管方向判断对也好,或者在推导的过程中给与大家正确的认知框架。而每一个都是为了流量,或者为了自己的工作。他们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而买单,因为有基民的存在,他们还能拿着高薪继续下一次的流量收割。2、说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流量和名气是很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大众是不需要知道真相,也不想要等待,这个是人性表现的地方,通过时间证明说的正确是一个徒劳的事情,大家只会记住没有兑现,而很快忘记别人的成功。但是投资却是一个求真、等待的过程,对于投资本身和流量冲突的事情,就会演化成投资和生意两个事情的冲突,最后的一个很严重的结果,金融资本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经营环境,在这个经营环境中,一旦有了道德感恐怕生存比较艰难,例如每年的收益冠军。未来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不要想着去预测,因为细节、节奏太难预测了,尤其是这几年多个周期拐点的交汇时刻,本身就是就一个极其复杂的阶段,能看清楚未来的方向已经实属不易,还要看清楚每一次的节奏,难上加难。我自己安慰自己,“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在大的方向上我只是节奏出现问题,而不是方向出现问题,那么通过组合完全可以消除。索罗斯的投身泡沫然后宴会结束时候先跑,还回头踹一脚的功力实在是太难。拐点交易的精髓是试错而不是预判,否则索罗斯也不会在互联网泡沫时候专门找人操刀,然后到了泡沫破裂半年后才把人解雇,自己操刀进去踹一脚。大家很多时候的精力是放在哪个能涨、节奏会如何上面,然而这个就是在预测,而不是预见,预见是要考验洞察力,能看清楚未来3年的情况,如果未来三年看不清,算不清未来三年的业绩,那么就不要去投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拘泥于眼前的一些变化,甚至还有基金经理无耻的喊出来“我没有框架,我只为净值服务,短期怎么能跑得快”,他不是投资,完全是为了追涨杀跌抱团找理由,甚至用表面负责却是最终最不负责任的道德理由。很多投资者把预测未来当做投资的全部,把这个压力都传递给研究员,乃至研究员做着大量无用的工作,对个人成长没有一点帮助,都不能仔细思考如何的投资。我跟我的研究员讲:如果你们每个人一年挖两个成长股,十个人一年能贡献二十只股票,但是这些所谓的成长股股票往往只能占我组合最大20%仓位,因为他们的波动巨大,大的收益都是来自大类资产配置的变化,资产配置组合这个是基金经理应该做的事情。你们挖这些股票的时候,你们会把这些当做投资的全部,但是它们仅仅是投资中很小一部分,最终的结果是对公司有一点帮助,但是对你们来说却是荒废,不利于个人成长,最后的结果是你们谁也不会做投资。这里就要讲风控问题,好像大部分人都觉得风控就是砍仓,甚至强行规定一个数字来进行砍仓。实质上这不是风控,或者说只是初阶的风控,真正的风控在乎于心,因为回撤一个数字砍仓只能存在公募基金中,风控和基金经理并行甚至高于基金经理,而私募是不存在的,私募老板一声喊,风控总监两个星期不想上班,喘气都不敢大声,而一旦回撤超过30%,绝大部分的资管者都会选择硬抗到底,这个时候的赌性完全激发出来,如果不是外界的力量强行减仓,他已经很难做调整了,而往往都会砍在最低点。真正的风控类似于医术,“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当决定买入的那一刻就要算计好,如果错了能承受多大损失,这个要求资管者有极其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绝大数的失败案例都是来自于此,然后冠冕堂皇的用黑天鹅去解释亏损,甚至上升到宏观乃至政治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上。如果错了,能不能面临40%的回撤和下跌,如果有这个风险,那么从开始买入的一刻就有问题。截止9月30日我今年亏损13%,距离历史最高回撤16%,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贪婪一把加了一些小杠杆亏了6.8%,那么我的正股满仓很少交易情况下只亏了6%,而且我有信心,市场一个波动我就能回来大部分。甚至我可以一个月不用看行情,还能安心的睡觉,因为我能知道如果我错了的底线在哪里。我是绝对不会把大仓位放到错了就杀跌无休的板块和个股,安全性是投资的首要因素(不做自我安慰还能怎么办,又不可能找棵树上吊)。既然能预见未来,那么就会要忍受中间的煎熬,因为只要预见了,总会提前下手,节奏上大概率是会提前。虽然等待的过程极为煎熬,但是却是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调节心态。大部分人都觉得投资是预测准就好,那还是初级玩家想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次次预测准,那是神算子不是投资家。投资到后来讲的是心态。预见的事情没快速兑现,如何度过艰难期?如果不能扛过三大泡沫冲顶坚持煤炭,那么也就没有我在2021年煤炭上的收益;如果不能扛过2020年的新冠那2个月冲击,那么也就没有后面的收益,投资注定是一个艰苦的道路。
四、总结
最后一段我做一个总结,虽然过去的大半年经历了多种煎熬,由于我个人比较忙,所以最近两个月我很少更新我的公众号,乃至很多读者在阴跌情况下频频给我留言,让我写一些东西和思路。那么我就用这篇投资可以预见的未来给大家一个交代,从过往历史上看我预见的事情最终会以我无法预料的结果兑现,例如原油是由于俄乌战争冲上了130元/桶,我们通过回顾过往四年我预见的事情,大家会发现很多事情是提前很久就能看到,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兑现,这不是我的神奇,而是周金涛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放到长波周期下很多事情会豁然开朗。长周期能预见的事情会给人增加很多烦恼,因为预见了一定会提前预判,导致自己和其他人是相反的,甚至是极端的孤独,这就是投资。未来可以预见,因为人性不变,那么我预见的未来注定会到来,节奏上错了,不代表方向错了,最可怕的就是方向错误,那么将是万劫不复。
(本文完)
如对本公司及公司产品有兴趣,可添加客服微信:bjxhq001,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要约邀请,投资者应仔细审阅金融产品的合同等其他文件,以了解其风险因素;或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建议。
本资料仅为交流而准备,且其使用应仅限于适用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允许的范围。本文件中包含的任何信息均不视为或解释为对投资者提供的任何投资建议。
本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不时更新及复核,并且可能在没有进一步通知的情况下随时被修改。尽管在准备本文件的过程中,估值逻辑已经使用了其认为是准确、完整且可靠的信息,但是在任何情形下,估值逻辑不对本文件所包含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陈述与保证,亦不对任何信息的错误或遗漏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内容不构成投资指导和意见,仅供交流使用。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